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
【课程编号】ENV13806 | 【所属模块】学科基础课 |
【学分数】3 |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
【学时数】48 | 【开设学期】春季 |
【已开设次数】8 | 【建议选课人数】20-30(需配备助教) |
【授课教师姓名】刘希涛 | 【授课教师职称】副教授 |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liuxt@bnu.edu.cn | 【授课教师所属单位】森林舞会电玩城 |
【先修课要求】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教学基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介绍现代仪器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为主线,结合仪器分析技术在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使学生全面掌握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仪器的简单结构。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主要环境类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并初步具有根据环境样品分析的目的,结合学到的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概论 学时1
主要内容:介绍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近年来的发展及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应用。
教学要求:突出本课程在环境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气相色谱分析 学时6
主要内容:色谱法的基础理论、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固定相的选择、检测器、定性和定量方法、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教学要求:重点讲述塔板理论、速率理论及常用检测器。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学时4
主要内容: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影响色谱分离的因素、液相色谱法固定相与流动相、分离类型的选择、应用实例、毛细管电泳。
教学要求:与气相色谱法对照讲解,说明本仪器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第四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学时4
主要内容:光谱分析法基本理论、原子发射光谱的基本原理、光谱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光谱分析仪器。
教学要求:重点是ICP-AES的工作原理和定量分析。
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学时4
主要内容:原子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定量分析方法、干扰及其抑制、测定条件的选择、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及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
教学要求:与原子发射光谱对照讲解,说明各自优缺点。
第六章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学时4
主要内容:分子吸收光谱、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教学要求:重点讲解生色团、助色团及其与化合物结构的关系。
第七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学时4
主要内容: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条件、分子振动形式及其方程式、红外光谱的基团频率和影响位移的因素、红外光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红外光谱仪特点、样品制备方法。
教学要求:突出光谱产生条件,基团频率和影响因素,及化合物结构鉴定的内容。
第八章 质谱分析 学时5
主要内容:质谱分析的原理、仪器构造、双聚焦质谱仪、离子的类型、质谱定性分析及图谱解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质谱定量分析。
教学要求: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为主,讲解仪器的基本原理和在定性及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
1. 朱明华编,《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0
2. 武汉大学化学系编,《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方惠群、于俊生、史坚编著,《仪器分析》,科学出版社,2001
五、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2. 平时成绩由课后作业与出勤情况组成
3. 课后作业:共5次
4. 考试采用百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