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Wetlands
【课程编号】ENV21013 | 【所属模块】专业选修课 |
【学分数】2 |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
【学时数】32 | 【开设学期】春季 |
【已开设次数】 | 【建议选课人数】 |
【授课教师姓名】孙涛 | 【授课教师职称】教授 |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Email:suntao@bnu.edu.cn | 【授课教师所属单位】十大正规赌平台 |
【先修课要求】 无 |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本认知性的课程,向学生介绍与湿地密切相关的水文要素及生态过程,阐明湿地生物与湿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关注湿地健康、湿地需水、湿地评价、湿地恢复等热点问题。旨在让学生掌握湿地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其功能和价值。学习如何评价湿地,对湿地进行风险评估,了解湿地学的研究前沿,鼓励其探索新问题。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在本科期间设置湿地学课程的必要性和意义,理解并掌握国内外湿地的概念、定义和分类,能够在概念和实践上辨识湿地与湖泊、沼泽、库塘、河流的区别和联系;
2)能够描绘和表述湿地的结构、功能和价值,了解目前湿地评价的手段和发展趋势;
3)掌握湿地生态水文过程模式和生态需水计算方法,了解湿地恢复技术、方法以及恢复过程中生态需水和配置的重要性;
4)了解城市湿地的特殊性,掌握城市湿地的保护和管理的重点;
5)了解不同地区湿地类型和特点的不同,学会分析不同湿地面临的风险,了解湿地恢复及重建的方法。
6)感受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国际对湿地保护的关注度。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绪论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践学时) 1
主要内容:1)从一个湿地的实例入手引出湿地;2)介绍湿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3)简要介绍湿地的概念和定义;4)通过介绍湿地的功能以及湿地面临的一些典型风险来说明研究湿地的重要性。
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课程主要内容;2)使学生对湿地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为之后对湿地定义、特征等具体内容的讲授做铺垫;3)使学生了解湿地的重要性和功能,以及湿地面临的风险。
重点、难点:湿地的概念和湿地的重要性
(二)第一章 湿地基本概念和特征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践学时)5
主要内容:1)介绍国内外湿地的概念的发展,明确广义和狭义湿地的定义;2)讲授湿地分类,举例介绍不同类型的湿地;3)介绍我国湿地的概况,包括我国湿地类型、分布、特征和我国的国际重要湿地等。
教学要求:1)使学生掌握国内外湿地的概念、定义和分类,能够在概念和实践上辨识湿地与湖泊、沼泽、库塘、河流的区别和联系;2)使学生了解我国湿地的类型、分布以及我国典型重要湿地的特征。
重点、难点:1)湿地概念的广义和狭义性;2)我国湿地的类型和分布特征
(三)第二章湿地生态水文过程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践学时)6
主要内容:1)介绍基本的流域水文过程,主要水文情势和表征指标,以及不同水文情势的影响;2)讲授湿地水文过程的生态效应,介绍典型植物生态特征对水文过程的响应,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及格局变化与水文条件变异的关系;3)讲授湿地生态过程变化的水文过程的影响
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水文过程以及其对湿地的重要作用,并学会从不同的尺度来分析看待;2)使学生了解波动性、多样性和自然平衡之间的作用关系;3)使学生了解湿地水文情势和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
重点、难点:1)水文情势和表征指标;2)湿地水文过程变化对生态的影响;3)湿地生态过程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四)第三章湿地结构与功能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践学时)4
主要内容:1)介绍湿地的土壤、植被和动物类型;2)介绍湿地不同的组分的作用,以及湿地整体的功能;3)介绍湿地的发育和演替过程;
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湿地的土壤分层情况,不同类型的湿地植物和动物;2)使学生了解湿地的发育和演替过程及相应的机理。
重点、难点:1)湿地的组成要素和功能;2)湿地的发育演替过程
(五)第四章湿地评价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践学时)4
主要内容:1)介绍什么是湿地的价值,介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相应的评价方法;2)引出生态风险及生态风险评估的概念和操作步骤;3)介绍湿地监测的方法。
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湿地生态系统价值及相应的评价方法,并了解如何进行湿地监测;2)使学生了解湿地生态系统风险评估的概念,对如何评价生态风险由初步的印象。
重点、难点:1)湿地价值及评估方法;2)湿地生态风险及评估方法
(六)第五章湿地退化、重建与评估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践学时)6
主要内容:1)介绍湿地功能退化概念及形势;2)介绍湿地恢复原则、目标及技术方法等; 3)以一个实例来具体介绍湿地退化和恢复。
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目前湿地功能退化的严峻形势;2)使学生掌握湿地恢复和重建的具体方法。
重点、难点:1)湿地恢复原则、目标和技术方法;2)湿地监测方法
(七)第六章湿地生态需水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践学时)4+2
主要内容:1)介绍湿地生态需水的概念和特征;2)介绍湿地生态需水类型和研究计算方法;3)介绍湿地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
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湿地生态需水的概念;2)使学生了解湿地生态需水量的一些常见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1)湿地生态需水的概念;2)湿地生态需水研究计算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组织1次课堂展示课,按照规定的题目由不同小组轮流汇报,相互讨论。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
国外书籍:
Peter D. Moore:2006, Wetlands;
William J. Mitsch, James G. Gosselink: 2007, Wetlands;
Robert H. Kadlec, Scott D. Wallace: 2008, Treatment Wetlands
国内书籍:
崔保山,杨志峰:2006,湿地学;
陆健健,何文珊,童春富: 2006,湿地生态学;
安树青:2004,湿地生态工程
杂志或刊物:
Wetland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cological Modeling;Ecological Engineering;Ecological Indicators;Journal of Ecology;Frontiers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湿地科学》;《地理学报》;《科学通报》;《环境科学学报》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1)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讲授、作业、讨论和课题展示
以课堂讲授为主,选择当前湿地学热点问题,结合授课内容,组织同学查阅资料,进行专题讨论。授课方式采用交互式,随时提问,并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业以布置开放式问答题为主。
(2)学习方式:研究型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内容等
研究型学习与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探究性学习为辅。从具体研究内容出发,给学生介绍湿地学基本内容、理论基础。通过作业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占40%(包括课堂提问、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和展示),期末考试占60%
2. 平时成绩由课后作业与课堂成绩组成
3. 课后作业:共3次,平均5次/周
4. 课堂成绩:教师布置,学生制作PPT,讲解15分钟,教师点评并给出成绩
5. 考试采用百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