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课程编号】ENV21801 | 【所属模块】专业选修课 |
【学分数】3 |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生态工程 |
【学时数】32+32 | 【开设学期】秋季 |
【已开设次数】0 | 【建议选课人数】15-30 |
【授课教师姓名】战金艳、刘世梁 | 【授课教师职称】副教授 |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 Email: zhanjy@bnu.edu.cn 手机: 13521071561 | 【授课教师所属单位】 十大正规赌平台 |
【先修课要求】 环境地学、环境科学概论 |
一、课程简介
今年来,全球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如何有效监测生态环境变化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维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生态监测是利用生命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来监测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掌握生态监测的基本理论及技术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重点讲述生态监测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使学生熟悉生态监测的思路、方法及其发展动向,掌握生态评价的科学方法与理念体系,并将其应用于科学实践。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总论(或绪论、概论等)4+4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实验实践学时)
主要内容:
一 监测与生态监测
二 生态监测的意义
三 生态监测的发展
四 生态监测的理论依据
五 生态监测的分类
六 生态监测的基本方法概述
思考题:简述生态监测的基本方法;简述生态学理论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以生态监测的发展为线索,重点介绍生态监测的理论依据及基本方法。
课前学习要求: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生态监测与评价的基本知识。
重点、难点:生态监测的理论依据及基本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了解生态监测的基本方法,。
(二)第一章微观生态监测4+4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实验实践学时)
主要内容:
一 指示生物法
二 土壤环境监测
三 水环境监测
四 大气质量检测
思考题 :简述指示生物法含义;简述土壤污染的生态危害;简述生物在生态监测中的作用。
教学要求:阐明指示生物法的概念及应用。
课前学习要求:阅读指定文献,了解指示生物法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
重点、难点:生物在生态监测中的作用。
其它教学环节:了解指示生物法的应用。
(三)第二章宏观生态监测4+4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实验实践学时)
主要内容: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
二草原生态系统的监测
三湖泊生态系统的监测
四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
五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思考题 :简述不同自然系统神态监测法的异同;简述遥感在生态监测上的应用。
教学要求:阐明不同自然系统生态监测法的异同;列举遥感在生态监测上的应用。
课前学习要求:阅读指定文献,了解不同自然系统生态监测法的异同。
重点、难点:不同自然系统生态监测法的异同。
其它教学环节:了解遥感在生态监测上的应用。
(四)第三章生态监测计划的设计4+4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实验实践学时)
主要内容:
一 生态监测计划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 环境污染的生态监测设计
三 生态系统管理的生态监测设计
四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思考题 :简述生态监测设计方案制定的步骤;简述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教学要求:启发学生思考生态监测计划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比分析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管理的生态监测设计的异同点,阐明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步骤。
课前学习要求:阅读指定文献,了解生态监测计划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重点、难点: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其它教学环节:以案例说明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流程。
(五)第四章生态评价基础4学时(课堂讲授学时)
主要内容:
一 生态评价概述
二 生态评价的法律与标准
三 生态评价的生态学理论
四 生态评价的数学模型与建模方法
思考题:简述保护生物学理论与生态评价;简述层次分析法在生态评价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概述生态评价的相关知识点;列举生态评价的法规与标注及其提出的背景、所针对的问题;按照时间序列介绍相关生态学理论,以案例说明这些理论适用的情境;按时间序列介绍相关数学模型,及各模型的提出与发展历程,讨论相关的建模方法。
课前学习要求:阅读指定文献,了解生态评价的相关知识。
重点、难点:层次分析法在生态评价中的应用。
其它教学环节:以案例说明层次分析法建模流程。
(六)第五章生态风险评价4+4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实验实践学时)
主要内容:
一 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
二 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三 生态风险评价案例
思考题:简述生态风险评价的原则;简述生态风险评价方案的设计。
教学要求:概述生态风险评价的相关知识点;介绍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与方法;以案例说明生态风险评价的技术流程与研究要点。
课前学习要求:阅读指定文献,了解生态风险评价的相关知识。
重点、难点: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与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以案例说明生态风险评价的技术流程。
(七)第六章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与评价4+4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实验实践学时)
主要内容:
一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二 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
三 农村环境的生态评价
思考题:简述农村环境生态监测与评价的意义;简述农村环境生态监测与评价方案的设计;简述农村环境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教学要求:以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引出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与评价的必要性;介绍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与评价的程序与方法;以案例说明其技术流程与研究要点。
课前学习要求:阅读指定文献,了解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与评价的相关知识。
重点、难点: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与评价的流程与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以案例说明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与评价的技术流程。
(八)第七章城市环境的生态监测与评价4+4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实验实践学时)
主要内容:
一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二 城市环境的生态监测
三 城市环境的生态评价
思考题:简述城市环境生态监测与评价的意义;简述城市环境生态监测与评价方案的设计;简述城市环境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教学要求:以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引出城市环境的生态监测与评价的必要性;介绍城市环境的生态监测与评价的程序与方法;以案例说明其技术流程与研究要点。
课前学习要求:阅读指定文献,了解城市环境的生态监测与评价的相关知识。
重点、难点:城市环境的生态监测与评价的流程与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以案例说明城市环境的生态监测与评价的技术流程。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
生态监测与评价/罗文泊,盛连喜主编.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6
Integrative Observations and Assessments. Shin-ichi Nakano,Tetsukazu Yahara,Tohru Nakashizuka. Springer Tokyo Heidelberg New York Dordrecht London. DOI 10.1007/978-4-431-54783-9,2014
National Ecological Observatory Network(NEO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CH2M HILL. NOVEMBER 16, 2009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参与式教学,建议教学内容结合实践课程展开,提高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占50%
2. 平时成绩由课后作业与课堂成绩组成
3. 课后作业:共15次,平均1次/周
4. 课堂成绩:教师布置,学生制作PPT,讲解15分钟,教师点评并给出成绩
5. 考试采用百分制。